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 > >正文

天天新消息丨由这套书,走近大师季羡林的人生B面

来源:水木读书荟    时间:2023-05-06 06:09:55

提到季羡林这个名字,你首先会想到什么?名人?名家?大师?国学泰斗?还是其他?

放心,这个问题不是为了考你对名人有多么了如指掌,更不是为了考住你。而是我等普罗大众,听到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,通常第一反应都是如此。若是再进一步追问,季羡林的成就有哪些,可能大多数人就要顾左右而言他,或者转问“度娘”现学现卖了。

这里不妨先科普下,季羡林老先生被称为“顶流”真不是虚的:


(相关资料图)

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,曾师从叶公超、陈寅恪、吴宓、朱光潜等大师,还旁听了朱自清、俞平伯、冰心、郑振铎等先生的课程(这些大人物放到现在,能听他们讲一节课那也是人生之幸了)

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,最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

回国后曾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,是北京大学唯一终身教授

精通12种语言(所以季老一定是学语言的天才吧)

梵学、佛学、吐火罗文并举

中国文学、比较文学、文艺理论研究齐飞

2016年,被评为“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

……

以上这些都可算是季老的A面,也是现实生活中可能更被追捧的部分。但更具吸引力的,其实是大师的B面,也就是其更日常和真性情的一面。比如我就很想知道,在这些成就之外,在现实生活之中,季老是什么样的人,去过什么样的地方,看过什么样的风景,吃过什么好吃的,听过什么样的故事,读过什么书,有过什么奇奇怪怪的想法,等等等等。

大师的A面,会让人仰视,虽充满敬意却有距离;B面却可以让人走近他,通过碰触真实立体的大师,进而被影响成为更好的人。

“读典季羡林·轻收藏书系”就是这么一套书,它以2009年出版的30卷《季羡林全集》为基础,从中选编了152篇季老的散文经典作品,并分四个主题分别辑录成册,有猫狗花草,有读书写作,有人生思考,有远行记述,四个角度立体呈现了季老的B面。

01

《养猫记》:看见和想见周遭万物的丰富视角与细腻情怀

一个人生活的乏味与多彩,大部分取决于ta所能看见的和所能想见的。走同一条路,种同一类花,养同一种宠物,经历同一种情绪,同样是看到刮风和下雨,种种相同的预设之下,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反应。《养猫记》这本书中,完美呈现了对于这些再平凡不过的日常,季老眼与心之所见。

以养猫为例,季老十分喜爱小动物,小时候养过兔子,年老时养过多年的猫。季老养过一只叫咪咪的波斯混种的猫,他对猫溺爱有加,就连小猫在书桌稿纸上拉尿都不舍得打一下。季老只能“眼睁睁看着它在自己的稿纸上为所欲为,等它走了,再赶紧把稿纸拿起来,抖掉上面的猫尿,等它自己干”。对于养猫,季老下面的这个主张,相信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赞同:对小孩子和小动物,动手打就是犯罪。一个人如果自认还有一点力量、一点权威的话,应当向敌人和坏人施展,不管他们多强多大。向弱者发泄,算不上英雄汉。

(图题:季老与爱猫)

比如北方随处可见的喜鹊窝,因为太过平常所以经常被忽视,而季老曾经最大的乐趣就是“看喜鹊们箭似的飞翔,喳喳地欢叫,往往能看上、听上半天”。等喜鹊有了小宝宝,“每当刮风下雨,我心里就揪成一团,我很怕它们的窝经受不住风吹雨打”,后来看到喜鹊宝宝被一个小男孩掏走了,季老“从此抑郁不乐,甚至不敢再抬头看窗外的大榆树”。

比如写丝瓜,季老用了“神奇”这个词,有多神奇呢,季老无数次担心长出来的丝瓜会把瓜秧坠下来掉到地上,却都无数次看到了奇迹,“我仿佛觉得丝瓜有了思想,它能考虑问题,而且还有行动,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,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……”试问,现实生活中,又有谁会这么仔细地观察一棵丝瓜呢?当我们匆忙从一棵普通的丝瓜前经过,季老已经把它当做了生命的奇迹。

其他,比如北大有名的“季荷”,比如石榴花,比如夹竹桃,比如听雨,季老都用极其鲜活的笔触让它们见诸文字,并因此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经典。

阅读这些文字,能体会到,季老必然是深情地爱着这个世界的,所以才能这样从一花一树一鸟一次回忆中洞见万物之灵性吧。

↑ 点击图片 享购书优惠 ↑

02

《读书与写作》 :浮躁时代更需要安静下来读书与写作的本领

(图题:季老在斗室)

季老说,“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,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,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”。他说自己爱书如命,自封“嗜书者”,认为读书是一件“千古好事”,因为书是前人智慧得以传承的载体,所以 “坐拥书城意未足”。他对丢书之事深恶痛绝,甚至想在自己书房高悬一块“闲人免进”的木牌。

季老一生藏书无数,自认为“在北大教授中,‘藏书状元’我恐怕是当之无愧的”,“我虽然对它们并不是每一本都认识,它们中的每一本却都认识我”(可能很多人的很多书都是这样的),“坐在书城中,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,怡然自得”,这确确实实是爱书之人才能体会到的感受了。

就写东西这件事,季老有一条金科玉律,“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,我决不下笔去写”。谈到散文写作,季老说,“古代散文大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,有韵律。”“读好散文,真如听好音乐,它的节奏和韵律长久萦绕停留在你的脑海里。”

就读书与写作的关系,季老说,“在阅读中,认为观点正确,则心领神会。认为不正确,则必有自己的想法。阅读既多,则融会贯通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见解,发而为文,对自己这一门学问会有所推动”。

看似随意而谈,却处处显示出季老对于读书与写作这两件事的思考。即使随意翻开读,也依然收获满满。

↑ 点击图片享购书优惠 ↑

03

《论人生》 :一本书get季老的百年人生智慧精华

(图题:风清云淡处,皆是睿智和通透)

说到季老的人生智慧,恐怕一篇文章是说不完的,比如,关于人生,季老有:

“我们‘人’的‘生’,都绝对是被动的。”

“我们在被动中,在糊里糊涂中,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。”

“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,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、承前启后的责任感。”

“不完满才是人生”

关于成功,季老说:

“天资+勤奋+机遇=成功”

“我希望,大家都能拿出‘衣带渐宽终不悔’的精神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,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。”

“一个人一辈子做事,读书,不管是干什么,其中都有‘机遇’的成分。”

关于傻瓜,季老说:

“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,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。”

关于世态炎凉,季老说:

“世态炎凉,古今所共有,中外所同然,是最稀松平常的事,用不着多伤脑筋。”

关于难得糊涂,季老说:

“真糊涂不难得,真糊涂是愉快的,是幸福的。”

“假糊涂才真难得,假糊涂是痛苦,是灾难。”

关于死亡,季老说:

“对像死亡这样的谁也未违背不了的灾难,最有用的办法是先承认它,不去同它对着干,然后整理自己的思想感情。”

等等,不一而足。

最值得推荐的是季老的“三不主义”:“不锻炼,不挑食,不嘀咕”。“不锻炼”不是一概反对体育锻炼,但是反对“锻炼主义者”,就是认为天地之间和人生一世都只有锻炼一件事的人。“不挑食”,只要合自己的口味,“张嘴便吃,什么胆固醇,什么高脂肪,统统见鬼去吧”。“不嘀咕”,季老说,“有的人无病装病,有的人无病幻想自己有病。我看了感到十分别扭,感到腻味。”如果按照季老的“三不主义”去做,是不是现代人能减少太多内耗与纠结呢?

我们说“家有一老如有一宝”,除了家庭成员整整齐齐都在的角度,更重要的是,老者尤其是一位有智慧的老者,所能给予我们的开导与点拨弥足珍贵。阅读季老百年人生智慧精华,就像与季老促膝而谈,希望你也能收获闪光和开悟的瞬间。

↑ 点击图片享购书优惠 ↑

04

《远行记》 :同样的风景,去做那个更会欣赏的人

疫情三年,让去远方甚至成为很多人的执念,“身体和精神必须要有一个在路上”。除了身体力行地去到远方,其实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看世界的媒介,那就是文字。

阅读游记有一个神奇功用,就是可以经由文字之眼,去“看”身体不能物理性存在的不同的地方。而阅读不同的人写的游记,就像长了同那人一样的眼睛,有了和那人一样的大脑和心灵,虽然不能真的成为那人,却可以有完全不同于自有的视角和体验,去感受、思考不同的风景和见闻。季老的游记,因为他下笔如有神的功力,功效翻倍。

单以写敦煌为例,初进千佛洞,季老说:“我们走进了洞子,就仿佛走进了久已逝去的古代世界,甚至古代的异域世界;仿佛走进了神话的世界,童话的世界。”写到壁画上的人物,“有的捶胸,有的打头,有的击掌,有的顿足,有的撕发,有的裂衣,有的甚至昏倒在地。”他甚至注意到了“在巍峨雄伟的楼台殿阁里,却忽然出现了一只小小的老鼠,鼓着眼睛,尖着尾巴,用警惕狡诈的目光向四下里搜寻窥视,好像见了人要逃窜的样子”。即使我们自己去看,想必很多人也不会注意到这只小老鼠,但季老看到了,而且用极生动的笔触写了下来。

除了观察入微的视角,季老在写作中还融入了丰富的知识。同样的景色,会看的人看得出门道,不会看的人只能看看热闹。季老绝对是那个能看出门道的人。

季老曾说,“如果把我的足迹画成一条长线的话,这条线能绕地球几周”。即使只跟随季老的文字走其中的一个线段或者几个点,感觉也是赚到了。

↑ 点击图片享购书优惠 ↑

PS:“读典季羡林·轻收藏书系”的套装,目前限量赠送精致布袋,长下面这样,背起来也挺好看的,上面放了季老的“三不主义”,还有季老的一枚藏书章,买1赠1,赠完即止,赶紧行动起来吧!

↑ 点击图片享购书优惠 ↑

- END -

今日推荐

↑ 点击图片 享购书优惠 ↑

《读典季羡林·轻收藏书系(全四册)》作者:季羡林清华大学出版社

清华社旗下人文经管账号↓点击下方名片关注↓往期热文1、2、3、

↓阅读原文一键购书

点“在看”给我一朵小黄花哟~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西方服装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7   联系邮箱:5 626 629 @qq.com